很多家长可能对儿童设计思维这个词有点陌生,但其实近几年来,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了,在我的理解力,儿童设计思维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在面对问题时,孩子所具备的一种创造力。众所周知,日本是一个很重视设计的国家,不仅是日本,美国已经将设计思维的培养从企业、大学,延伸到了中、小学。这不仅仅是某个行业的热点和趋势,还是一种教育理念、一种学习能力、一种看事情的角度。
要怎么理解呢?我们具体通过这部有趣的纪录片来看看。 寒假必备《啊,设计》 日本培养儿童设计思维纪录片 《啊!设计》(《Design "あ(Ah)"》)是2011年日本NHK电视台推出的一款儿童设计思维教育节目,定位是 11 岁之前的孩子,节目策划人佐藤卓曾经谈到推出节目的初衷为“设计的意识,每个人都必须要有”。 当然需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,打开这部日本教育节目时,放片头家长们最好还是调低音量。 这款节目国内看的人比较少,台湾则很早就制作了台语版。
这档节目不仅针对孩子,大人陪同一起观看也能受到很大的启发,节目的每个版块会留给孩子开放式的问题,引导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观察。
节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更新到了一百多集,每集长度15分钟,总共有五十多个板块,这里列出5个出现比较多的板块着重讲解。分别为设计的观察、素描、拆解、天马行空和访问名家设计师。
设计的观察说的是对水壶的观察,结合字幕和设计过的放映顺序与视角,展现不同水壶不同角度的美感。
影片演绎了水壶“按住/握住——倾斜——倒入——回正”的过程,引导孩子们思考其中原理,并观察留意壶嘴在倒出来液体时,什么样的壶嘴才能防止液体不滴下来。
版块结束时,影片提出问题留给孩子观看影片后实验思考——“你发现了吗,影片中的茶壶,为什么要有腰身?请操作你家的茶壶,实验一下它的出水状况。”激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主动性。这集的核心观念是,不管在设计什么产品之前,都是先观察。观察是发现问题、找出问题的基础,也是设计基础,这个板块从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物体入手,如水壶、食物、雨伞等,不仅对形状造型的观察,而是把物体分解、重构、归纳的观察,在观察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,重新认识身边理所当然的事物。
让孩子学会设计的第一步,其实是培养孩子,建立同理心,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。需要注意的是同理心不等同于同情心,同理心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态度,而不是对事情做出的评判。
比如两个孩子看到一只好几天没有吃东西的流浪猫,有同情心的孩子会说“它真可怜”,而有同理心的孩子会说“它一定很饿”。
换位思考能帮助孩子了解设计的用户,他们是谁?有什么样的需求?比如让孩子设计一款老年拐杖,在这个阶段孩子就要思考,我面对的人群是谁?老年人在日常活动时是什么样子的?他们在走路时有什么样的需求?
这个过程需要孩子认真观察与调研得出结论,同理心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,认识到把自己放在不同角度、不同角色考虑问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。无论是孩子以后在学校, 还是步入职场,换位思考在任何与人相处的环境中,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。
素描板块邀请12个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,在所画物体环绕一圈,用素描表现物体。最后统一展示完成的作品,按照角度顺序播放,形成一个3D立体式的素描。
在这个板块中,孩子会体会到:不同年龄、性别、绘画水平的人,在不同的角度,绘制同样一个物体却各有各的方式。通过这样的比较,启发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要有不一样的思考角度,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某一个点,要扩展视野,活跃思维,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。
对这部片子的介绍我们就说到这里了,片子是真的好,建议家长可以去看看。
|